时间:2020-09-02 15:11:56 作者:刘志强 来源:人民日报
不到一年,铁产量、钢产量、总产值分别增长23%、30%、75%,一举扭亏为盈。新天钢集团是怎么做到的?
“是混改!”集团领导、一线员工给出一致的答案。2019年1月,民营钢铁企业德龙集团出资200亿元,重组面临破产的天津国企“渤钢系”。至去年3月22日,德龙正式接收天铁、天钢等17家钢铁企业,新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新天钢集团由此开启转变。
“瞧这车间,地面干净整洁,玻璃透亮一新。”“出铁口新立了四个大围挡,员工自告奋勇画上‘梅兰竹菊’,多漂亮!”走进天钢公司2号高炉,作业长董文明自豪展示起车间新貌。
环境之变背后是机制之变。“工人没换,设备没变,过去2号高炉日产7000吨铁水,现在突破9000吨,为啥?”董文明揭开谜底:过去要搞卫生,领导好说歹说才能劝动;现在,卫生“包产到组”、设备“包机到人”,有问题直接找责任人,“总之,混改后企业效益好了,员工收入高了,干劲越来越足。”
“收入更高、干劲更足”是新天钢员工的普遍感受。同时到来的,还有更大的压力与责任,这也正是经营好转的关键。
找到有28年厂龄的长材厂老厂长王炳霞时,她正在机器轰鸣的棒材车间中控室里紧张地盯着大屏幕。“结果导向、责任到人,我必须时刻绷紧弦。”王炳霞说:以前,采购部门购置的原料运至工厂后,工厂验收不够认真,想着就算产品出问题也有采购部门分担责任,“现在,厂子有任何纰漏都得追究厂长责任,我就得事无巨细。”王炳霞也看到了指标到岗、奖罚分明的好处:个别“磨洋工”的工人不再懈怠,棒材车间日产量提高了1/3。
天钢公司炼钢日产量从最高1.2万吨增至1.7万吨,吨钢成本降低200多元……搁以前,许多一线员工都不信自己能干出这样的成绩——混改前,尽管“渤钢系”1800多万吨产能吸引了不少企业目光,可管理落后、财务负担重、设备环保欠账多等弊病却让一些人望而却步。新天钢成立后,首先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不减员、不减薪、不减福利、不调岗、不改班制’,我们在稳定人心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化管理、降本增效。”新天钢集团总裁吴玉杰说。
根除“跑冒滴漏”,把该省的钱省下来。自来水贵、中水便宜,现在尽量改用中水,不影响产品质量,还把用水成本降低了一半;拆除丙烷站,改为外部购气,剔除了安全风险,也节约了用气成本;打造集团采购中心、规范流程、拓展渠道,大幅降低采购成本。
强化精益管理,把钱花在刀刃上。混改前,王炳霞就曾多次提出调整钢坯尺寸的方案,却因协调难度大而被搁置,“新集团提出来,上级很快就同意了。当然,‘给钱、给权’的同时也‘给责任’——谁提出来,谁就得算清账、签‘军令状’,不能让钱白花。”新天钢把成本管控落到实处,让员工从“干着算”到“算着干”。
瞄准重点短板,把欠账尽快补上。封闭原料场、超低排放改造、高炉除尘改造……去年,新天钢投资超17亿元,实施了40多个大中修及环保类项目,更新了设备技术,提升了环保水平。
混改让新天钢在2019年恢复了元气,也为企业今年应对疫情影响提供了底气。二季度以来,随着市场回暖、需求升温,企业再上新台阶:上半年,总产值达372亿元,同比增长18%;混改以来,累计实现税金超20亿元,员工人均收入提高30%左右。
加强智能制造,打造“钢铁大脑”;加大环保投入,全力创建环保A级企业;紧盯市场动向,开发个性化产品……吴玉杰表示,新天钢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持续释放混改红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