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04 16:54:29 作者: 来源:
11月,我国首座沿海LNG船舶加注站正式投运。
7月,我国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
8月,在青岛港拍摄的“地中海马汀娜”轮。
工人在鞍钢新4号高炉进行高炉出铁作业。
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中国海油“深海一号”能源站,于6月底投产。
2021年,中央企业以创纪录的效益增长,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进一步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年,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突出创新驱动推动关键领域锻长板补短板,重大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成果丰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0%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服务“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在能源保供等重大任务中勇挑重担,彰显了新担当,展现了新作为,迈出了新步伐。
见行见效 创新成果蓬勃涌现
首次并网成功,发出第一度电。
12月20日,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控制室,随着操作员旋转按钮,1号反应堆40多万个混合燃料元件开始释放大量能量,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绿色电力。这标志着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在中国华能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质的飞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面对趋于复杂的全球疫情形势和经济走势,必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重任在肩。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表示,今年以来聚焦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国资委实施一揽子支持政策,更加突出创新引领,推动关键领域锻长板补短板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为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攻关见行见效。“九天”人工智能平台、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纳米气凝胶复合材料、氢燃料电池发动机……8个领域178项技术产品亮相今年出炉的《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2020年版)》。
在一粒米上铣出56个汉字,在一根头发丝上铣出7个字母……中国五矿所属中钨高新金洲公司10月底成功研制直径0.01毫米的极小径铣刀,并实现上机加工。
铣刀的精细度在一定程度上标注了一国制造业基础工艺的水平。“这项新突破将极大助力电子信息、医疗装备等诸多领域的提质升级。”金洲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协同创新走深走实。国资央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等融通创新、协同攻关。
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典型代表之一。其与浙大、西安交大院士团队合作,在智慧能源、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着力打造“技术引导+产业赋能”型孵化平台。截至11月初,孵化平台共引进内外部优质团队47个,出孵项目12个,成功培育智能终端、机器人两大主营产品线。
——创新政策落实落地。国资委出台《关于系统推进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的意见》,落实年度考核加分、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加回、工资总额单列等政策,推行“军令状”、“揭榜挂帅”和“赛马”等机制,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潜能。
对于推进科技创新,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玉深有感触。通过完善科研内控管理、健全科研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静下心搞科研,近两年,公司科研项目达692项,年度科研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3.22%,内部科技成果转化率80%,节约成本近1亿元。
创新的活力正在激发,创新的硕果挂满枝头。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深海一号”大气田投运,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华龙一号商业运行;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下线,中老铁路成功开通……这一年,国资央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成果蓬勃涌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更加坚实。
有加有减 改革重组好戏连台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在国有企业更是如此。
这一年,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中国稀土集团亮相,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实施重组,普天并入电科,鞍钢“牵手”本钢,煤炭等领域专业化整合深入实施,物流大数据平台、海工装备创新平台加快落地……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大戏连台。
地方国企重组风起云涌。今年5月,四川省属国企四川交投集团、四川铁投集团重组整合为“蜀道集团”;7月,江苏省淮安市新组建5大市属国企正式揭牌……
“重组方式上,既有强强联合的战略重组,也有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整合,以及同类业务的专业化拆分整合。在今年实施的几组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案例中,专业化整合特征更为突出。”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表示,正是借助于不断深化推进的并购重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国有企业发展质量有效改善。
要“加”,更要“减”。“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加快清理历史欠账。”郝鹏说,1-11月,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处置低效无效资产375.8亿元。79家中央企业共完成“两非”剥离1106项,完成率71%。1400余户亏损子企业实现大幅减亏。
这只是一部分。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国资央企锚定高质量,勇闯“深水区”,一批体制、机制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国资委数据显示,目前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及98.2%的子企业已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近九成符合条件的二三级子企业实现了外部董事占多数。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子企业签约比例达83.6%,比年初增长54.3个百分点。
备受关注的混改、上市也掀起新高潮。中广核风电公司创下“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央企混改第一大项目;中国华电旗下华电福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150亿元增资引战成功落地;中国宝武集团推出21宗混改项目并计划培育上市;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会师”A股进入“读秒”阶段……
两组数据可窥一斑:1-11月,中央企业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1221.5亿元,运用上市公司平台实施股权融资198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4%、64.7%。2021年以来有144家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实施混改,引入社会资本902.74亿元,同比增长66.36%。
“混改、上市已成为国企改革组合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背后有国有资产证券化和管资本的政策推动,也有国企自身上市融资的内在需求。”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国企混改与员工持股研究中心负责人朱昌明认为,国企改革正逐渐激活国有上市公司,为国企改革概念股打开想象空间。
郝鹏表示,今年以来,国资央企全方位、穿透式、定量化全面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0%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有章有节 绿色发展鼓乐铿锵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
这一年,在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
12月19日,中国海油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迎来满载6.5万吨碳中和LNG(液化天然气)的“木兰花”轮。该船LNG接卸后将通过管道输往香港,为香港绿色低碳发展再添新助力。
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表示,公司将聚焦践行“双碳”目标要求,实施绿色发展跨越工程,力争到2028年国内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有同样谋划的还有很多家企业。国家电网开展绿电交易试点,南方电网发行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国家电投世界首个核能“水热同产同送”示范工程投运,国投牵头编制国家首部下沉式污水处理厂技术标准,中国节能深度参与国家“双碳”标准制定,中国建材打造玻璃全氧炉窑“零排放示范线”……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围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2021年国资委制定了中央企业“双碳”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
中央企业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力军,承担了90%以上的油气供应、60%以上的电力供应及25%以上的煤炭供应。在今年能源保供攻坚的紧要关头,国务院国资委连续召开多次专题会议进行密集部署,将保供工作作为相关央企主要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央企要更好发挥重要能源资源生产自给的支撑托底作用。”郝鹏强调。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的一年,国企央企将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力争实现“开门红”开局稳,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光明日报:2021年疆电外送电量1220亿千瓦时满足1.5亿人口一年用电需求
下一篇:新华社: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成立